上回說到了,我們飛了一萬多公里來到德國亞琛,為的只是參觀那只飛利浦目前最好的氙氣車燈XV+是如何制造出來的。而在參觀完整個流水線后,國內的土豪老板為這個高度自動化的工廠驚嘆不已。
飛利浦的亞琛工廠自動化到了一個什么程度呢?從直觀體驗上來說,在我們所參觀的車間里,所能看到的僅有寥寥幾個員工的身影。而從數據上來說,這里的每個員工,每年要生產14萬件產品。如果沒有自動化程度極高的流水線,很難達到這樣一個生產效率。
而飛利浦汽車照明工廠運營總監Jürgen Melzer最先介紹的一句話就是:“這家工廠的流水線是飛利浦自己制造的。”
為了造一支小小的車燈,不惜重金自己研發、設計、制造流水線和工廠?這到底是為了什么呢?
事實上,這都是被逼出來的。
想必大家都對德國人的高工資有所耳聞。在亞琛所處的地區,人均年薪達到了5.2萬歐元。而實際上工程師、尤其是汽車相關工程師的收入遠高于這個水平,接近了6萬歐元。在如此高的人力成本逼迫之下,斥巨資修建一個盡量少用人的工廠反倒是更加經濟的選擇。
當然,選擇自己造生產線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氙氣車燈的生產特性。不僅在燈管部分的生產需要隔絕空氣,而且還要填充高壓氣體和金屬鹽,燈管與燈座的結合也要絲毫不差。
在這種技術指標的要求下,機器的準確度要遠遠高于人工。而飛利浦自己制造生產線則能保證生產效率和精準性,也是為了保障產能和產品品質。
所以在參觀流水線之前,我們被反復叮囑一定不要在允許區域之外拍照和攝像,因為有可能涉及到商業機密。而一旦違反參觀規定,后果會非常嚴重。
在進入工廠之前,我們每個人都穿上了專門給訪客發放的紅色防護服、防護鞋和防護眼鏡。為的是盡量保持工廠潔凈的同時,也能夠保護我們這些訪客的人身安全。
即便僅僅是在能夠詳細參觀和了解的流水線部分,我還是感受到了一種嚴謹而流暢的機械之美。
和汽車的流水線不同,這里因為生產的產品數量極大,所以流水線的速率非常高。整個車間也都沉浸在快節奏的機械奏鳴之中。當然這里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,比方說被稱為“手套區”的一個流水線。
初見時完全猜不到它是用來干什么的,在聽完廠長的介紹之后才知道,因為這里面充滿了惰性氣體,所以需要人工調整的時候,只能通過這些橡膠手套來進行操作。
在手套區之后,氙氣燈燈頭——也就是俗稱的毛泡就被裝在底座上了。裝載在底座上的毛泡接下來會送入這個由機器手操控的陣列中,進行點亮測試。在這個環節測試的是毛泡個體會不會色衰、變白等等。
因為氙氣燈的工作原理是用23000V的高電壓擊穿氙氣而導致氙氣在兩個電極之間形成電弧發光,所以氙氣燈管的氣體填充就是一件非常講究的事情。
在車間外面,我們看到了液氮的儲存罐,而在氙氣凝縮的工序中,這些達到零下200度低溫的液氮將會用于冷卻處理。這讓我聯想起小時候看電影《終極者2》里T1000被液氮凍碎了的場景。
而在整個工廠里最讓我著迷的部分,是那條燈座的流水線。之前經過高壓、低溫、真空錘煉過的毛泡在這里與燈座相結合,同時還不能有絲毫偏差。
在經過最終的轉換測試之后,成型的氙氣燈泡會放入托盤,托盤通過機器移動出來,在這之后就是流水線最后一個環節,也就是唯一需要工人來參與的環節,就是人工用肉眼通過紫外線燈來識別燈泡是否有問題。
所以在這里工作的設備都極為復雜,僅是研究燈管與燈座以什么角度來結合的步驟,就看到了數個方向不同作用不同的機械裝置。
直到我離開這臺機器,都沒有搞清楚這個生產環節的來龍去脈,只能對設計、建造這臺機器的飛利浦工程師們表示敬意。
而我們所參觀的,只是飛利浦亞琛工廠的極小一部分。在這間占地面積相當于15個足球場的巨大工廠里,每年所生產的產品數量達到了1.5億件,光是每年運輸這些成品的卡車就接近4000輛。從這里生產的氙氣車燈被送往了世界各地,而這些車燈無一例外地展現著德國制造的精密和高質量。
所以,當我們參觀完飛利浦整個氙氣燈流水線后,對這家企業充滿了敬意。不僅是因為這家工廠的流水線是由飛利浦自己設計制造的,足以見飛利浦的科技深度到達了一個多么驚人的程度。而且對于一個看似簡單的氙氣車燈,飛利浦依然能夠將每個細節用最具有技術含量的方式來做到極致。